加入收藏| 设为首页
4000-828-424
网站公告:

今年新米火热销售中,电话:13206571983,请大家购买时注意箱体是御赐金碗图案。

新闻动态 >>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正文

圣人的主食---小米

更新时间:2014-11-11 18:17:38点击次数:3405次字号:T|T
       孔子--东周时期鲁国陬邑(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)人,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-死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,姓孔,名丘,字仲尼,汉族,祖上为宋国(今河南商丘)贵族。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思想的创始人。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,在世时已被誉为“天纵之圣”、“天之木铎”,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,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、至圣、 至圣先师、万世师表,被联合国教...

       孔子--东周时期鲁国陬邑(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)人,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-死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,姓孔,名丘,字仲尼,汉族,祖上为宋国(今河南商丘)贵族。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思想的创始人。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,在世时已被誉为“天纵之圣”、“天之木铎”,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,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、至圣、 至圣先师、万世师表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。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、日本、越南等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。

       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,因此他对饮食挑剔得厉害。他不光是讲究食物的新鲜,而且要求他太太亲手做:“沽酒市脯不食”(街市上买的酒肉是不洁净的,所以不要吃。),而且对饭菜的形状和吃饭的氛围要求高:“席不正不坐,割不正不食”(座位不对我不坐,东西不对我不吃)。至于他每饭“不撤姜食”(每餐必以姜佐食,没有吃饱前,谁也不得将姜食撤下),经鲁迅先生考证是因为他周游列国时得了肠胃病。其实想想也是,那时道路不平,轮子不是橡胶,马车又没有弹簧,一定颠簸得很;他又常常有一顿没一顿,“厄于陈蔡之间”(因楚昭王来聘孔子,陈、蔡大夫围孔子,致使绝粮七日),惶惶如“丧家之犬”的时候不少;吃的粮食质量也不好(多半掺了沙土小虫),不得胃病才怪呢。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老胃病,孔子对饮食才那么挑剔吧,孔子有两种吃的几乎是每顿必吃的那就是小米饭和“醢”(读hǎi 一种肉酱)。 

  在孔子的那个时代饭菜的选择是很有限的,做饭的方法也还在草创时期。主食主要是小米,周代末期时才有了各种大麦,小麦,和大米。但那时没有面粉这样的吃法,多半把整个的小米蒸熟或煮熟了事。黏性的小米或大米也用来造米酒,但不是现在的葡萄酒或高粱酒的造法,基本就是“啤酒”类。配主食的主要蔬菜最早是“菽”,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大豆(我们那叫做“毛豆”的)煮食;大豆的叶子也吃,叫做“藿”。后来就还有“葵”(不是现在的向日葵,那是以后从新大陆传来的),据说是一种茎叶有绒毛,开紫花的野菜,现在叫锦葵,英文叫mallow。

  东周时期常用的烹调方法是蒸和煮(加油翻炒的做法那时还不存在),最有名的菜式是“羹”,基本就是把肉类放进“鼎”(三足或四足,中空,下面可架火直接烧),有时也加点蔬菜或水果同煮。当时还有一种肉酱叫“醢”(读hǎi)。它是用碎肉加小米浆和盐,放在米酒里发酵做成的。当时孔子非常喜欢吃,几乎每顿必吃;后来孔子的弟子,勇猛的子路就是因为打仗时穷讲究,什么“君子死,冠不免”,俯身去捡打落在地的帽子,结果被斩成肉酱。后来孔子听说了子路的死法吼,就在吃饭时把醢(读hǎi)撤了。

  看过这些资料,相信人们会觉得古人吃得实在是乏味吧,主要都是事吃小米。直到后来有了张骞通西域和别族的交流之后,中原人的选择才多起来,有了胡瓜(黄瓜),胡麻(芝麻),胡桃(核桃),胡椒(黑胡椒)等等。

(编辑:admin)
0 条评论
不想登录?直接点击发布即可作为游客留言。
网站资料更新中...